诺丽,学名为Morinda citrifolia或noni,又名海巴戟、海巴戟天、四季果、萝梨、印度桑椹。在中国草本录中称为橘叶巴戟、榭树,在印度阿育吠陀文献中称为Ashyuka,梵文“长寿”之意。
它是一种茜草科植物,除了原产地南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(大溪地)群岛,在世界其他热带地区也可找到变种、变异的诺丽果,比如太平洋诸岛,南半球的瓦努阿图,库克群岛,斐济,萨摩亚,北半球的夏威夷群岛、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、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也有少量发现并种植。
诺丽树属常绿乔木,可生长至15~20尺高,叶呈椭圆形,花白色,果熟后呈金黄色,由开花至成熟期需时90天,诺丽果长相似菠萝,形如土豆,成熟后诺丽果的表皮从金黄变为乳白,熟透的诺丽果变软,有一股浓郁的奶酪味道,又称“奶酪果”,口味独特。
大溪地距离最近的大陆(澳洲)有5700公里,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,这片遗世独立的岛屿对于世人是个谜一样的地方,大约几千年前的洪水大迁移时代,探险家们按照天上星星和洋流的指引来到了这里,他们随行带着维持生命的神圣植物中,就珍贵的诺丽种子。
大溪地富含火山灰的腐植质肥沃土壤,日照充足,雨水充沛,空气纯净以及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使诺丽植物繁茂地生长着,野生的诺丽果,就是没有进行人工催熟自然生长的诺丽,这种果实充分吸收大自然的精华,依照其自身的生长规律,开花结果。
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野生诺丽果都是高品质的,很多在贫瘠土壤生长的诺丽果,有些地区(尤其沙土地)的诺丽只含有少量维生素和矿物质。而大溪地的诺丽是自然的馈赠,并因其惊人的营养价值影响着波利尼西亚文化。
波利尼西亚的祖先们把诺丽树称为“百树之王”,并将其神化为某种象征或具有灵力的神秘色彩的“圣果”,运用了NONI的每一个部分﹕叶﹑根﹑树皮﹑种子﹑花及果子,将诺丽作为一种全面的植物,当然使用更多的还是诺丽的果实。
两千多年来,大溪地土著居民,在与世隔绝,无医药的环境下,能够健康快乐的的繁衍子孙,他们坚信诺丽果是“上帝的礼物”,诺丽果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的食物之一,并得到了世世代代的尊敬和赞扬,成为尼波利西亚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。